孕育恒星的“摇篮”

作者:王志强

“哈勃”版本(可见光)和“韦布”版本(红外光)交替显示了“创世之柱”三维模型。

□王志强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深处,距离地球6500光年之外,有一团神秘而庞大的星云。它宛如3根巨大的柱子,傲然矗立在宇宙之中,这便是令无数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为之着迷的“创生之柱”。

最近,美国宇航局发布了一段关于“创生之柱”的全新震撼三维可视化影像,公众可以在可见光和红外光下,360度全方位观察这一天文奇观。该影像是结合“哈勃”和“韦布”两台空间望远镜数据实现的,为人类提供了更复杂、更全面的“创生之柱”图像,这也是迄今为止,有关这些恒星诞生地最全面、细致的多波段动态影像。

那么,“创生之柱”到底是什么呢?“创生之柱”主要由冷分子氢和尘埃构成3根巨大的“支柱”,仿佛宇宙的脊梁,矗立在距离地球约6500光年的M16鹰状星云内的心脏部位。每根“柱子”直径大约1光年,长度则至少跨越了5光年。1995年4月1日,哈勃空间望远镜首次捕获到“创生之柱”的图像。

在宇宙的广袤空间中,“创生之柱”不仅是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更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恒星孵化场,而这也正是其名字的由来。“创生之柱”内部蕴藏的丰富气体和尘埃,正是恒星形成的“原材料”。当密集的气体云团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聚集时,其内部温度和压力逐渐升高,直至触发核聚变反应,诞生新的恒星。柱状结构的外部还可以抵御来自周围宇宙射线和恒星风的侵蚀,相当于天然的“防护罩”,为内部的恒星形成过程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创生之柱”的庇护下,许多恒星得以孕育并诞生。

虽然名为“创生之柱”,但这片庞大的星云恐怕也自身难保,面临着灭亡的命运。在孕育恒星的过程中,恒星们不断吞噬各自周围的气体来发展壮大,等到恒星“点亮”之后,它们就会开始辐射出强大的恒星风,将涌向自己的星际尘埃吹散开,给自己清理出一片空旷的区域。如同宇宙间的风化作用,恒星风无情地侵蚀着这些柱状结构。这些侵蚀力量不仅改变了柱体的形状,也加速了内部气体的蒸发,使得原本可能孕育新星的材料被剥夺。

更令人担忧的是,“创生之柱”附近可能存在老年恒星,它们随时可能爆发成为超新星,释放出强大的冲击波,导致“创生之柱”迅速瓦解消散,变成不规则星云。“创生之柱”的画面从它所在的宇宙区域,在光速状态下抵达地球,至少需要6500光年。也就是说,人类看到的“创生之柱”影像,是6500光年之前的影像。而在这些岁月里,“创生之柱”发生了什么?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能它早已消失在宇宙深处。

可以说,每一台著名的天文望远镜都会尝试拍摄“创生之柱”,不仅因为想要得到美丽壮观的宇宙画卷,更试图了解新星在巨大的气体和尘埃云中诞生时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同时,恒星的诞生意味着它的周围有可能会出现行星,甚至是宜居行星。因此,“创生之柱”不仅是恒星的摇篮,更有可能是生命的摇篮,孕育着无数的可能。

“哈勃”版本(可见光)和“韦布”版本(红外光)交替显示了“创世之柱”三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