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飞机火箭“叠罗汉”?奇葩防空武器一场空

左图为P214方案示意图,右图为截击机与火箭组合体想象图。
□航迹
德国是导弹发展先驱,在防空导弹领域也不例外。然而,在二战技术水平下,想让笨重短粗的防空导弹精确追踪、快速摧毁灵活敏捷的战机,难度很大,导致德国科研人员在摸索中走了一段奇葩的弯路。
二战后期,面对美英轰炸机大规模频繁袭击,德国军方迫切需要有效的防空武器。而且,随着各种战略资源逐渐短缺,德国高层认为,常规手段难以赢得战争,应该尽快服役“划时代的超级武器”。于是,德国科研人员“脑洞大开”,提出了一系列被后世统称为“末日武器”的设计方案,不乏奇思妙想。
比如,针对防空导弹制导技术缺陷,火箭专家冯·布劳恩早在1937年就提出了有人驾驶火箭截击机的设计草案。
冯·布劳恩设想,安装火箭发动机的截击机成排竖立在重要保护对象周围,由飞行员驾驶,像火箭一样垂直升空,迅速接近敌机。早期方案中,飞行员驾机开炮,击毁敌机后,水平返回着陆。在后期方案中,或许是因为制导技术进步,改成飞行员在适当时机跳伞,让火箭截击机直接撞击或爆炸摧毁敌机。
这个方案显然存在很多不成熟之处,专注于研发火箭/导弹的冯·布劳恩也没精力详细钻研有人驾驶火箭截击机,因此1941年该方案被否决。
不过,到了1944年,德国军方从旧纸堆中翻出这个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大幅增加射程/航程,扩大防御范围。
如何增加射程/航程呢?德国科研人员想出的办法是:大型螺旋桨飞机背着有人驾驶火箭截击机升空,外观类似后世的超大型部件运载机。大型螺旋桨飞机在地面雷达和简易机载雷达引导下接近敌方轰炸机,大致瞄准方位,水平发射有人驾驶火箭截击机,由后者自行锁定目标交战。后来,方案修改,火箭截击机不再由飞行员驾驶,相当于大型螺旋桨飞机背负式发射远程空空导弹。
这个思路在冷战期间几乎变成现实,可惜二战后期制导技术不成熟,加上火箭截击机/远程空空导弹在测试中仅能可靠地飞行10分钟左右,命中率不容乐观,迫使德国科研人员再次大改方案,选用适合大气层内高速飞行的亚燃冲压发动机,更复杂的P214方案诞生了。
P214方案可以用“叠罗汉”来形容:冲压发动机截击机由单人驾驶,科研人员贴心地为飞行员设计了俯卧驾驶设备和减振座舱,气泡式舱盖确保视野极佳;截击机支撑在一枚火箭上,火箭也使用冲压发动机,配备大威力战斗部;作战时,大型螺旋桨飞机背着火箭和截击机接近敌机,借助小角度俯冲加速,以便火箭的冲压发动机点火启动,及时发射。
随后,截击机依靠雷达搜索敌机,进入适当位置,释放火箭,再启动自身的冲压发动机,以约1000公里/时的速度尽快撤离战场。与此同时,火箭飞入敌方轰炸机编队中爆炸,释放大量杀伤破片。
P214方案在理论上可行,但整体上过于复杂:螺旋桨大型飞机、火箭、截击机三者叠罗汉,万一某处机械接触不良,就有可能引发故障。更何况,冲压发动机虽然结构相对简单,但在二战后期仍不够成熟。
最终,以P214方案为代表的很多德国新颖防空武器方案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1944年末,这些方案提交德国军方审核后,战局形势加速演变,导致德国科研人员无法深入研究方案细节,勉强制造了P214方案概念演示模型,无力造出真正的截击机和火箭试飞,只留下一些复杂的图纸资料,供人们追忆德国那段疯狂岁月。
左图为P214方案示意图,右图为截击机与火箭组合体想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