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弘扬探月精神 凝聚奋斗力量
——航天科技集团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团队风采录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进一步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近期,本报将陆续刊发嫦娥六号任务团队风采,弘扬探月精神、凝聚奋斗力量。本期走近八院嫦娥六号探测器试验队、五院嫦娥六号回收分系统研制团队。
月背探秘 缔造世界首次航天新壮举
□丛茜
5月3日17时27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携手嫦娥六号开启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丽征程。在发射时分,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嫦娥六号探测器试验队既紧张又激动,指挥控制大厅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伴随着陆续传来“火箭发射成功”“器箭分离成功”“帆板展开成功”的捷报,现场沸腾了,大家欢呼相拥,多年心血终于有了回报。
这支来自上海的科研团队从青葱少年到华发初生,逐渐成长为合格的航天工程师,他们共同守护了轨道器的一路平安,迎来了嫦娥六号的辉煌,和探测器研制者们携手创造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任务的航天壮举。
重任千钧 聚势谋远 闯出月球探测领域新天地
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必然有一个坚强、睿智的领导集体。八院为探月工程这样的国家重大工程配置了最优秀的领导团队,团队中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都经过了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的历练。多年来,他们带出的队伍忠于职守、甘于奉献,步伐沉稳、踏石留印,向着探月目标坚定前行。
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花总”张玉花实现了职业生涯的蝶变。作为试验队队长,“花总”始终奋战在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的一线,在试验现场有困难操作时靠前指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指导操作人员精细操作,把困难化为最小、风险控制到最低。面对荣誉和称赞,“花总”常说:“航天是系统工程,只靠自己是干不好的,他人和团队对自己都是督促。航天事业的进步凝聚了太多人的努力,而我只是团队中的一员。”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花总”谦虚谨慎地前行,与团队共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试验队技术总负责人查学雷是有着30多年工作经验的航天专家,将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万无一失”的要求深深植入探月工程的土壤中。他常对大家说,嫦娥六号任务是一场大考,发射场的各项工作就是临考前最后的备考,寒窗苦读就看今朝。另外,大家要记住,这场大考只能考满分,我们除了成功,别无选择。
试验队技术副总负责人李天义在舱段对接、器间对接等关键阶段现场指挥、及时决策,确保了任务顺利推进。他坐镇测试现场,困难总能迎刃而解,是大家心中的“定海神针”。李天义带领的测试团队长期在外场进行测试,先后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高效完成了系统测试与验证,为任务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试验队副队长杜善亮对发射场各项流程了然于胸,在每天班前会他都把当日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繁杂的协调工作和保障任务也都安排得周全妥当。他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从计划协调、产品保证、资源保障等各方面确保任务的成功。”瞿水群作为产保助理,对待工作严肃认真,对待队员热心积极,她策划并组织了轨道器现场质量控制、状态确认等产保工作,全方位保障了产品质量。
在出差的123天中,试验队政工组在临时党委副书记姚红霞的带领下用心用情付出,组织试验队员写春联、贴福字、包饺子、游园会、包元宵、猜灯谜……让大家度过了一个个幸福暖心的节日,“离乡”不“思乡”。政工组还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乒乓球比赛等活动,丰富试验队员的业余生活,在坚守中汇聚奋进力量。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经验丰富的“两总”带领下,团队迅速成长,硬是拼出了月球探测领域的一片新天地。
锐意进取 千锤百炼 打造精干高效的总体团队
高光时刻的背后,是世人无法知晓的坚持和努力。八院嫦娥六号探测器试验队是一支勇于担当、富有干劲、技术过硬、充满朝气的队伍,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回首往事,大家工作充实、收获满满,有忙至深夜的记忆,有报告会上的紧张,更有火箭起飞时的喜悦……
总体设计团队秉承着“甘坐板凳十年冷”的奉献精神,为同一个目标默默努力奋斗着。研制人员袁勇负责总体技术,被称为“小百科”“多面手”,他既能为型号“两总”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又能做好试验队信息系统搭建和运维。易凌宇是袁勇的徒弟,在嫦娥六号国际载荷立方星搭载任务中,顺利完成了立方星搭载技术更改论证,主持多项专项验证试验,使搭载任务得到充分考核。总体设计团队中既有经验丰富的研制人员丁琳、阎虎新等,也有新生代力量陈欢乐、周卓等,在“老带新”无保留的经验传授和密切协作下,使探月精神得到了充分传承和发扬。
电测是验证产品质量的重要试验工作,电测团队成员既有“身经百战”的谈寅,也有多名90后、00后的航天新兵。研制人员刘志强带领新入职的陈欢乐和周卓完成了在北京和发射场测试的电总体技术状态控制,确保了测试状态正确、覆盖全面。在地面设备联调过程中,综合测试和测控数传岗位的队员们在前置间埋头苦干,圆满完成了电测前地面设备的准备工作。95后的研制人员常红作为第一次到发射场的新队员,在师父谈寅的指导下快速成长,顺利完成了在发射场期间的各阶段电测及判读报告。大家充分发扬了“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帮助年轻人迅速成长为岗位骨干。
对接与样品转移是嫦娥六号在环月轨道的重要动作。研制人员傅丽佳在机构研制过程中带领团队进行了多次对接和转移验证试验。研制人员任海辽在整个分离机构的研制过程中带领团队完成了力学试验、舱段对接与分离试验等大型试验,将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贯穿到整个试验任务中。
厉兵秣马 务实笃行 能打胜仗的总装“特种兵”队伍
嫦娥六号轨道器于2023年年初就运抵北京,一支优秀的总装“特种兵”队伍从那时就开始离家远行,开启长达14个月的型号出差任务。
陈登海是陈文成的“领路人”,他从嫦娥三号开始就一直负责月球探测领域的工作,是型号的“老法师”,他经常对陈文成说“要继承嫦娥五号好的经验,同时又要优化工艺流程,细化工艺文件,把控产品技术状态”。顾伟德是工艺技术条线的“接棒人”、陈文成的徒弟。陈文成经常夸赞他是“技术状态控制的一把好手”,顾伟德更是把“总装工艺是为总装现场服务的宗旨”实践到了自己的工作中。
秦春云是探月工程的“老人”,对产品状态非常熟悉,能出色地完成很多难操作的项目。“大车停、产品慢落……”厂房里回荡着“老搭档”金佳华的声音,他对总装工作的标准要求非常高,“做对、做好、做细。”金佳华经常如是说。
总装队伍中青年力量涌现。1998年出生的张煜泽是一名总装检验员,在长期的检验工作中练就的“火眼金睛”,能够洞察细微之处,做到产品检验与生产过程相融合。2003年出生的韩宇虽然在试验队中年龄最小,干活却非常老练,他在每次操作前都会认真学习总装工艺文件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李清水同样是00后,他跟随师父周佳楠多次进场,从零件到部件、从部装到总装,一张张清晰的太阳翼产品结构逻辑图已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这个镜头的视场不能被遮挡住”“这个压紧座四周要盖住的,但是顶面要全留出来”,关系到轨道器多个分系统、数个单机仪器最后功能的实现,哪一条要求都不能忽略。林君靓围着轨道器一圈一圈地查看着,一边看图纸一边确认实物,嘴巴里不停碎碎念。穿着简单的蓝色制服,操作工人们用细腻的心思、精湛的手艺,把最美的礼服缝制给了轨道器。
并肩作战 大力协同 做好型号保障的各分系统团队
如果将嫦娥六号轨道器比作即将远行的游子,那么发射场总装工作就是慈母手中的针线,各分系统工作则是老父亲的担忧:“状态设置是否正确,最终状态是否经过各方确认?”
各分系统群英荟萃,其中工程图像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以及总体电路分系统的研制人员都是女中豪杰。临近退休的吴红松性格开朗,是大家眼中可爱的老大姐,但工作起来她又是人人尊敬的吴老师,她负责的工程图像分系统的报告每次都被列为标杆;研制人员苗瑞琴平日里也很活泼,可工作起来“勇冠三军”,看似很难完成的工作,在她这里都能轻松解决;所明璇带领团队在发射场完成了专项测试,全面保障了轨道器的“身体健康”。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带领一群优秀的专业人才保障任务圆满完成。
在办公室的一角,总是可以看到研制人员许峰在认真工作,他沉默寡言,但每次提交的双想报告、测试数据比对报告都堪称标杆。这样喜欢行胜于言的队员在试验队还有很多,他们对工作的专注与热爱,不输任何人。
九天揽月星河阔,首次月背采样回。八院嫦娥六号探测器试验队是探月工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为中国探月之旅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未来,他们将继续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向着航天强国目标勇毅前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再立新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一定要保证嫦娥六号平安归来”
□任昕宇
6月25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六号回收分系统研制人员大海紧紧盯着屏幕上嫦娥六号的飞行数据。
返回器距离地面约10公里时,降落伞即将开始工作,看着大屏幕上着陆场的实时观测画面,大海屏气凝神、目不转睛。伞舱盖打开正常,减速伞、主伞相继打开,看到嫦娥六号返回器缓缓降落,大海如释重负,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14时7分,看到嫦娥六号返回器稳稳落地,大海十分激动:“我们的回收分系统再一次经受住了考验。”
还能用吗?
2015年,嫦娥六号回收分系统与嫦娥五号探测器一同完成研制,2024年,嫦娥六号探测器发射。从研制到发射整整过去了9年,如何保证回收分系统的可靠性?
“这需要通过一系列试验去验证、分析。”大海介绍,“我们一般不在原产品上进行频繁的试验,这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出于对产品的保护,团队找到了回收分系统的鉴定件,鉴定件是早于飞行产品的初样产品,但是技术状态与其完全一致。“我们需要给鉴定件做更加严苛的试验,如果贮存时间更长的鉴定件通过了考核,就能为准确评估嫦娥六号飞行产品可靠性提供一个参考。”大海说。
这个产品到底行不行?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从2022年3月到8月,团队清查产品储存环境经历,对比历史测试数据,逐一梳理几千种原材料、元器件的贮存寿命,同时做了大量的试验对产品的可靠性进行评估,需要更换的零部件也进行了充分验证。
一次火工品出厂评审会之前,团队给该产品的每一个部分都做了试验评估,分析了可靠性。然而,在评审会上,有专家提出疑问:“虽然火工品的材料以及各个零部件都满足要求,但是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该如何证明这个产品的可靠性呢?”
于是,团队对该产品又进行了一系列环境试验,并千方百计收集到了同批次生产的关键材料,对相同贮存经历的关键材料采用新的检测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团队以大量的数据证明了产品可靠性满足要求。
“时刻跟自己较真,确保上天的都是可靠的,这样才行。”大海说。
除了试验验证,还需要对回收分系统进行技术状态比对。嫦娥五号成功返回,其回收分系统圆满完成任务,这就成为嫦娥六号回收分系统的基准线。每一个元器件、每一种材料、每一块电路板的性能指标、试验数据、技术状态是否一致,都要去评估验证。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大海说,可以存在差别,但是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也要经过综合评估证明这些差异对可靠性没有影响。
“当我们把所有能想的都想到了,把所有疑问都解答了,大家才能够百分之百放心。”大海表示。
重新投产
经过约5个月的评估论证后,团队决定重新投产。然而,在新的降落伞研制过程中,团队遇到了波折。加工降落伞伞带离不开一种特殊的材料,需要厂家定制生产。距离上一次加工伞带已经过去了9年,生产这种材料的厂家早已经将设备闲置。
2022年,为了生产这种材料,厂家又重新起用了这批设备,但这批设备能否生产出合格的材料,所有人的心中都打了问号。
第一批材料出来后,未能满足指标,就算后来厂家不断改进设备,也无法生产出合格的材料。眼见日子一天天过去,大海和团队都坐不住了,在春节前直奔厂家。
那几天,他们就住到了厂里,每天拉着工人师傅讨论问题,确认试制方案,从编织工装到纺织机调试,一刻没有闲下来,直到春节前一天,厂里才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材料。
顾不上高兴,团队赶紧带着材料返回北京,对新生产的材料进行最后的测试,并与嫦娥五号使用的原材料进行了全面比对,最终实现原材料性能全面优于嫦娥五号。
“最终的结果出来后,大家才完全放心,高高兴兴过年去了。”老张说。
从“嫦五”到“嫦六”
“‘嫦六’与‘嫦五’技术状态一致,但任务没有因为这样就变得轻松。”参加过两次任务的大海感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嫦娥五号回收分系统在回收着陆技术方面积淀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以降落伞为例,神舟飞船与嫦娥五号返回舱的降落伞同属环帆伞,从外形上看,面积为50平方米的嫦五降落伞好似1200平方米面积的神舟飞船降落伞的缩小版。
“形似神不似,看着好像一样,但是在研制过程中困难重重。”大海说。
与飞往近地轨道的神舟飞船的回收分系统相比,嫦娥五号回收分系统要去往遥远的月球,然后再返回地球。虽然技术基础相近,存在延续性,但是因为任务情况的变化,许多新问题接踵而至。
在降落伞研制过程中,团队发现将降落伞尺寸缩小后,虽然结构一致,但部分指标发生了非常大的差异。后来,团队查找了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发现了该伞型的尺寸效应,得到了量化分析结果,并做了试验验证。“有的产品甚至没法做到从结构上先缩比,只能重新寻找解决办法。”大海介绍。
如果说嫦娥五号任务像一场歼灭战,需要团队集智攻关,解决技术难题,那么嫦娥六号任务更像是一场持久战,不断考验着团队的耐心与耐力。
近年来任务激增,每一项都非常重要,团队的每个人都身兼数职。老刘在团队中被称为最忙的班组长,自嫦娥六号进入发射场之后,他前前后后前往文昌6次。他负责的高精度测距产品涉及物理、高压、电子、机械等各个专业,也是探测器上唯一一个在软件落焊期间进行大型试验验证后再交付上器的产品。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从一开始就对大型试验的过程进行了详细地复盘,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了深入地推敲,并对现场可能发生的技术风险定制了多重预案。
“既要完成好产品在发射场的各项工作,也要兼顾后方的在研产品,这是我们团队的常态。”老刘表示。从嫦娥五号到嫦娥六号,他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操心的事情越来越多,也更能体会成功的不易。
“咬牙关,不负青春志,壮志酬。多少事,从来急。建功业,从来迫。”春节期间,嫦娥六号进入紧张的备战阶段,一天夜里,有感于团队的坚守与努力,老刘在纸上写下了这首《满江红》,词中这样结尾:“待来年,风景何处最美?回收这边。”
当嫦娥六号返回器在团队的保障下平安归来,那朵绽放在蓝天白云间的伞花已然成为最美的风景。
本版摄影 张阳 范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