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支八成仍不放弃,美军坚持换代洲际导弹

作者:杨慧君

LGM-35哨兵洲际弹道导弹想象图。

□杨慧君

近日,美国五角大楼表示,空军下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哨兵”项目成本严重超支,单枚导弹成本超支逾八成,且较计划延迟数年,但仍将继续推进。那么,“哨兵”项目为何成本高昂?美国为何不愿放弃“哨兵”项目?

高昂成本引争议

哨兵导弹计划取代冷战时期研制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成为美国“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的新成员。作为美国在役的唯一一型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民兵”-3于20世纪70年代入役,设计寿命只有10年的“民兵”-3在不断升级延寿中,熬过了一个又一个10年。部件老化、问题频出,迫使美国军方不得不将“民兵”-3继任者的研发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2011年5月,美国军方正式提出“陆基战略威慑”项目。2020年9月,美国空军授予诺·格公司一份价值133亿美元的合同订单。2022年4月,“陆基战略威慑”正式命名为LGM-35A“哨兵”,开始进入工程研制阶段。

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令“哨兵”项目备受关注,而不断增长的成本也让其备受争议。

经过反复评估和测算,美国五角大楼于2015年11月确定项目成本为850亿美元,2020年8月提升至958亿美元,2023年1月上涨至1310亿美元。如今,“哨兵”项目成本已飙升为1409亿美元,与2020年8月公布的预算相比,增加了47%。未来该项目成本可能还会再次上涨。

同时,哨兵导弹的单枚成本也由2020年测算的1.18亿美元上涨为2023年的1.62亿美元,如今更是已飙升至2.14亿美元,超支81%。

“哨兵”项目成本的大幅上涨,触发了美国“纳恩·麦柯迪条款”中的“重大违约审查”程序。根据该条款,一旦项目超支25%以上,美国国防部需向国会证明项目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否则国会将终止该项目。

美国五角大楼一方面积极游说国会,阐述该项目的重要性,也对比了继续“哨兵”项目和“民兵”-3延寿之间的成本差异。结论显示,如果将“民兵”-3延寿至2075年,将耗费2640亿美元,远远高于“哨兵”项目的研发成本,且不确定风险难以估量。

另一方面,美国军方已于6月解除了美国空军核武器中心“哨兵”系统管理局负责人查尔斯·克莱格上校的职务,算是对国会的交代。同时美国军方重新开展项目评估,制定项目重组计划并提交审议。新的项目计划预计在未来24个月之内通过审批。

大幅超支仍坚持

与海基和空基核力量投送系统相比,陆基核力量具有打击精度高、反应速度快、运行成本低等优势,是美国重要的核威慑手段。美国高层一再强调,“三位一体”核力量体系能够最大限度保证美国核力量的生存能力,每个系统都可以补充其他系统的弱点或技术故障,因此,必须坚持海陆空“三位一体”并重发展,缺一不可。

为了平复争议,美国军方细数了“哨兵”项目成本超支的方方面面:有项目启动之初的考虑不周,也有项目开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客观因素。美国军方承认,由于民兵-3导弹的优异表现,美国已有60余年未开展如此大规模且复杂的项目,因此在人才储备、项目筹划、成本测算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准备不足,导致项目严重超支。

美国空军指出,绝大部分的成本增加来源于基建设施的翻新,大部分预计的超支来自哨兵导弹的指挥和发射部分,包括发射井和发射控制中心的升级改造。

根据项目最初的设想,“哨兵”将继续沿用“民兵”-3的发射井,计划采购的634枚哨兵导弹,除了用于测试和备件外,将1:逐一替换400个发射井内部署的民兵-3导弹,因此需要对这些发射井进行适应现代化改造。

另外50个备用发射井、3座核导弹基地以及多处其他测试设施的现代化改造也需同步进行。数千公里现代化光纤网络的铺设,以及因此带来的永久性和临时性不动产的产权费用支出,都进一步推高了项目成本。

美国导弹研发领域的固有顽疾也不容忽视。由于人员短缺,技术攻关出现延迟;供应链中断,导致计划一再推迟;软件开发的延迟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缺陷,也是幕后推手。此外,核武器的安全与控制技术同样是影响哨兵导弹研制进度的瓶颈之一。截至目前,耗资数十亿美元的钚芯生产项目进展非常不顺,根本无法实现美国国会要求的2030年开始每年至少生产80个钚芯的目标。

此次美国国防部的表态,进一步表明了美国军方的态度:“哨兵”项目成本确实超支,但仍将继续开展,后续要做的就是“开源节流”。

曲折前行盼服役

根据“哨兵”项目合同规定,首枚导弹将于2027年交付,2029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但是根据最新的项目评估结论,整个项目预计推迟至少3年,首枚导弹预计2030年才能有望入列服役。原计划于2024年开展的关键飞行测试也已确定推迟至2026年。

但是,“哨兵”项目并非一路受挫,大部分研制计划正在按部就班地开展,并取得成功。2023年3月和2024年1月,哨兵导弹完成了第一级和第二级火箭发动机的静态点火试验。2024年3月,哨兵导弹的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也如期开展试验。导弹的前部和后部、防护罩等部件已经完成设计并开展测试工作。

美国军方及项目承包商对“哨兵”项目依然保持信心,底气源自项目设计和开发的众多创新之举。

作为美国国防部第一型从一开始就要求使用数字工程方法的战略武器采办项目,“哨兵”项目采用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实现设计文档模型化,大幅优化设计研发流程,显著提升项目的设计研发效率。项目采用模块化的体系架构,支持首先采用成熟、低成本技术快速形成装备能力,而后逐步进行各分系统、子部件的升级换代。模块化体系架构还能降低导弹未来操作维护的成本。项目将使用符合当前标准的现代化指挥和控制系统取代“民兵”-3已经用了60多年的电路交换系统,可以有效应对当前以及未来的网络威胁。

外界关于哨兵导弹的性能指标知之甚少,但是从有限的信息中能看出其优势所在。“哨兵”将采用全新的飞行系统,包括助推级、制导系统、再入系统等。导弹助推器将采用复合材料,而不是“民兵”-3的重型钢制外壳,能够增加导弹的燃料和弹头质量。哨兵导弹计划搭载的Mk-21A再入弹头有望实现末段机动能力。

乘着高超声速武器研发的东风,美国或将实现“哨兵”与高超声速武器的强强联手。此外,美国国会战略态势委员会还建议为“哨兵”研发多弹头、研制机动部署型,以应对不断升级的核威胁。

虽然美国军方承认,“哨兵”项目举步维艰,困难重重,未来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风险,但是为了确保美国全球战略威慑力,项目仍将也必须将坚持下去。

LGM-35哨兵洲际弹道导弹想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