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赓续航天精神 砥砺强国担当
——航天科技集团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获得者风采录


勇攀防热高峰 守护航天器远行
——记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探月探火气动热防护技术研发团队
□阮亚奇 曹天赐
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有一支探月探火热防护技术研发团队,成员由气动热计算研发组和气动热试验研发组构成,主要从事航天器气动热防护的理论研发和试验工作,30人的团队平均年龄34岁。
近年来,该团队以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和干劲,传承弘扬航天精神,在热防护能力创新提升上不断突破,为国家重大工程研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充分发挥空气动力学“先行官”的重要作用。
同舟共济,甘为人梯当无名英雄
航天工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每个任务每次成功的背后,空气动力学研究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月探火热防护技术研发团队自成立以来,与总体单位密切协同,主持、参与了我国所有重大工程、重点任务的气动热防护分析和考核工作,为重点任务研制提供了关键支撑,是一支为做好“惊天动地”大事而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团队。
时间回到10年前,在拿到任务后,一道又一道难题摆在该团队面前。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该团队成立攻关小组,按照项目分解任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计算、试验考核、数据分析,先后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该团队采用理论和数值相结合的方法,让数据变得更精准,给总体单位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为任务的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一个又一个重点任务中,探月探火热防护技术研发团队度过了夏日的漫漫长夜,又一次次在冬日皑皑的白雪中加班归来。十一院的办公楼里,总有几间屋常年灯火通明,该团队理论计算小组在反复建立模型,建立新的试验模拟能力;风洞厂房里,“三班倒”是团队的常态化工作方式。特别是针对一些国内甚至是国际上研究的空白领域,该团队十年磨一剑,率先攻克了难题,圆满完成了气动热防护系统设计与分析评估。
从探索到收获,10年来,这些经历已经成为探月探火热防护技术研发团队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以青春和奋斗踏踏实实践行着航天精神。
创新攀登,集中力量把大事办成
在空气动力学领域中,气动计算与气动试验是两大关键研究手段,探月探火热防护技术研发团队汇聚两个领域的精兵强将,打通了创新壁垒和科技围墙,取长补短,将热防护技术握在手中。
2012年,为满足研制需求,面对国外技术的壁垒,该团队在紧要关头毅然扛起重担,这意味着他们要直面一切从零开始的现实和一道道技术难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每一次的创新和突破,都凝结着超出常人的付出和努力。在无数个技术“拦路虎”面前,他们要突破最高难度。
多年的通力协作,让该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唯有创新才能赢得未来。为了营造创新氛围,他们营造了宽容失败、求真务实的学习和工作氛围,经常通过组织学术研讨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激发团队的创新活力,各个小组逐步形成了你追我赶、勇于争先的向上发展态势。
在试验方案设计中,唯有创新才能制胜。探月探火热防护技术研发团队分析了国内外的技术现状后,集中攻关。经过无数次夜以继日的持续攻关,创新开发了20多项试验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地面试验。这些技术、设备的突破,进一步支撑了任务的研制工作。
站在气动热与热防护技术的前沿,探月探火热防护技术研发团队始终引领着学科创新发展方向,推动着热防护技术的发展。
奋斗攻坚,让航天精神代代传承
探月探火热防护技术研发团队的前身是1968年由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庄逢甘院士组建的武器烧蚀防热攻关小组。在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中,这支攻关小组不断创新发展,技术能力不断积淀。2011年,伴随新的任务立项,十一院将热防护领域的精兵强将进行重组,成立了探月探火热防护技术研发团队。多年来,这支团队发挥年轻人敢想敢为的优势,创新攀登,把热防护技术牢牢握在手中。
“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一位团队成员说,“刚加入团队的时候,前辈给我们讲,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科研经费拮据,试验设备寥寥无几。但即便在那种情况下,老一辈航天人仍做出了很多前沿的成果。他们的一些经典探索对我们今天的工作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是前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事业的未来在青年,新加入的年轻人在这种精神熏陶下,也很快将“奋斗攻坚”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科研无人区接棒探索。
该团队的一位成员在入职不久后就独立负责项目试验。项目节点一环扣一环,头天晚上刚做完试验就连夜整理校核数据、编写报告,天亮后将报告如约交给客户。“报告不仅做得快,还正确精准,太靠谱了。”客户连连称赞。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在航天精神的激励指引下,该团队成员积极把个人的理想与担当融入国家的航天事业中,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频共振,展现了新时代航天青年的责任担当。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近年来,该团队共授权发明专利70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3部,培养集团公司青年拔尖人才2名,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22项,获得中央企业级荣誉5项、集团公司级荣誉14项,获得重大工程任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以勇攀防热高峰、守护航天器远行为目标,探月探火热防护技术研发团队形成了统一的决心、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向着建设航天强国的光荣梦想奋勇前行,用空气动力托举新时代飞行器威震苍穹。
行而不辍 玉汝于成
——记航天精神模范奖获得者、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卫通李玉成
□魏彤
如果说探索浩瀚宇宙是航天人共同的“大梦想”,那么,构建卫星互联网、随时随地互联互通就是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卫通的“小目标”。
李玉成所在的中国卫通宽带事业部承担着我国首个Ka高通量卫星互联网建设的重要职责,是国家应急保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多次参与重大灾害的应急救援任务,闻令而动,忠不避危,第一时间打通灾区通信链路,以实际行动诠释航天精神。
战雪域、枕风沙,奋斗在一线
李玉成曾常驻拉萨提供卫星主站专业运维服务。拉萨市区海拔3650米,氧气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0%~70%,躺着睡觉时心脏负担就相当于在内地背着25公斤重物。李玉成就这样远离家人、朋友、同事,长期忍受高原反应,坚持开展工作。
在一次修复乡村小站的任务中,因为任务交办紧急,李玉成顾不上吃早饭,带上工具、备品备件就出发了。沿途都是九曲十八弯的碎石土路,车子开了六七个小时,他终于抵达目的地。
从路边到小站安装点,需要攀爬100多米的陡峭草场。可是当地海拔还远高于拉萨,更强烈的高原反应使李玉成脑袋发蒙,腿像灌了铅似的一点劲都使不上,脚像踩在棉花上一样。他走五步退三步,走三步歇两步,手脚并用,大口喘着粗气,爬了将近一小时才爬到基站塔架下面,分析了故障原因,及时处置问题,终于恢复了站点通信。此时,他已满头大汗,几乎要晕过去。当司机载着他回到拉萨时,他才发现自己身上满是淤青,手上布满划痕。
在西藏的那几年,李玉成爬过雪山,下过深沟,装过“大锅”,布过线缆,对各种协议、多款设备参数他都倒背如流,熟悉到能以“按右键6下、再按下键4下、再按左键7下,现在看到的数字是多少”的方式,远程指导连英文字母都不认识的藏族运维人员排查故障。他还学会了吃生牦牛肉、吃风干肉、吃藏面和藏饺子、喝酥油茶,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人生的宝贵经历。
2022年四川雅安芦山地震后,李玉成和团队携带卫星互联网设备紧急驰援灾区。在夹金山顶,细雨中的雾越来越浓,路上不断有落石,能见度只有10米。看到浓雾中警灯闪烁,警车引导着10多辆载满受灾群众的大巴驶向相反的方向,他才意识到他的团队就是“逆行者”。
在进入峡谷路段时,大量的山体滑坡碎石几乎将路完全堵死,旁边则是靠近激流的悬崖。他开着车靠近滑坡体,死死地握紧方向盘,努力保持直行。直到手中方向盘的重心稳定了,左侧视线开阔了,他才长舒一口气——终于安全通过了。
翻越大山,他们终于到达雅安蜂桶寨乡。乡政府的办公网络断了,灾情数据无法及时传递。一位团队成员留在乡政府尝试恢复网络,李玉成冒着石块不时滑落的危险,继续前往雅安邓池沟熊猫新村安置点。那里已经两天没有通信网络没有电了,很多受困群众愁眉不展,时不时发出叹息,偌大的安置点一片冷寂。
选址、搭建设备,调试网络,李玉成熟练地架起卫星“锅”。很快,Ka应急通信无线WiFi通了,一阵欢呼声打破了长久的冷寂。
“爸爸,我没事儿,可以打电话了。”“妈妈,这几天吓死我了。”“我没事儿,这有卫星网,能通电话。”受困群众围着Ka便携站,或蹲或站或坐给家人报平安,声音里夹杂着啜泣和哭声。
李玉成默默走开,眼睛发酸,喉头哽咽。那一刻,作为经历过2008年汶川地震苦难的四川人,他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应急救援理念,他为自己是一名为灾区救援贡献力量的卫星通信工程师,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耕耘无休止,十五年如一日
“爸爸,为什么你总是那么忙,为什么你都没有节假日?”每当听到女儿这样问,李玉成总是心怀愧疚。
在加入中国卫通的15年里,凡是遇到重要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李玉成就像听到了战斗号角。他总是在一线值班或者行政带班,监控系统和业务的运行状态,处理用户问题,督促检查值班状态、站区运行情况,联络排除周边风险事件,向上汇报站区运行状态,确保重点时期卫星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
还记得当初刚到中国卫通新建河北怀来地球站时,站区没有围墙、仅用简易的铁皮围挡起来,机房里、院子里到处是施工垃圾,大风刮起,灰尘迷得眼睛都睁不开,别说办公,连坐的地儿都没有。
李玉成和年过半百的站长一起,跑遍怀来县,找宿舍、找物业公司、找办公家具,考核面试合适的物业员工,初步组建起保障队伍,仅用3天时间就把满是灰尘的电力室、柴油机室、UPS室、业务机房打扫干净,并借用施工队的工棚开始办公。
他们用一个月时间初步建立起完整的保障体系、制度体系、安全体系;协调怀来县开发区管委会、各局委办、电力公司,确保了高压市电的稳定供给。
历时3年,他们在一无所有的怀来站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保障体系、规范的制度流程。站里供电供水稳定可靠、管理有序、干净整洁、绿树成行,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认可。
随后,李玉成从怀来站转战成都站,作为宽带卫星互联网系统工程师,牵头组建一线值守团队,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人员落实、培训组织、上岗考核等准备工作。
从培训开始到逐步进入正轨,在长达半年的时间,他与大家同吃同睡同工作,白天处理问题、补救错误,晚上总结工作、分析典型问题、熟悉系统操作等,一天的工作结束往往已经是夜里十一二点了。
心有繁星,沐光而行。就这样,李玉成带着大家一点一点成长,建立起基本的服务能力,树立起基本的团队岗位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风险意识和协同意识,不断增强工作本领,一步一台阶,逐步承担起宽带业务运维监测、客户服务、项目交付等多项重要工作,高质量完成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神舟系列飞船返回等广电安播任务和应急使命演习,以及河南水灾、泸定地震、京津冀洪灾等保障任务,为人民生命安全贡献了一份力量。